生态循环农业

问:何为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
答:生态农业是指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农业,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生态经济规律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系统中的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是对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
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有何现实意义?
答:根据环保部的统计,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总体形势相当严峻。一是土壤污染程度加剧。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二是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这与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还造成许多生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破坏了生态平衡。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贫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建筑用地迅速增加,再加上土壤污染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我国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的压力日趋加大。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了报告中,将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就是由于过去粗放式、高消耗性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可持续性危机问题,而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近年来,农业生态循环新技术不断发展,包括稻鸭共作、发酵床养殖、蔬菜防虫网覆盖、农畜高效复合经营、纸浆污泥开发利用、醋糟开发利用等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现代农业的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
问:目前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的现状与特点是什么?
答: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补贴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已具有一定规模,其产品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86—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额从1997年的52.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亿美元。至2000年,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2%左右,预计未来10年可发展到10%~20%。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5000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000公顷。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生态农业建设,逐渐形成了我国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主要有法律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

①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将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颁布、实施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将保障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②组织保障体系,国家7部、委(局)联合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领导小组,有关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以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宏观决策;

③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全国建立了农业、草原、农垦生态监测站56个,还相继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湿地、三峡库区等定点监测站,首批国家级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也陆续建立了定位监测站。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和收益在内的农业生产核算体系,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生态农业县综合评价与管理决策支持体系。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江苏省泰县沈高乡河横村等7单位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并将其收录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丛书,专门向国际社会介绍。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