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到甲方?行业变革时期旅游咨询人才的成长鸿沟

(特约评论员 李关平)就象陈奕迅在《十年》中所唱的那样,在旅游咨询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之后,“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旅游咨询业的人才流动大,是行业不争的事实,说好听点是大浪淘沙;而实质上却是行业野蛮生长背后的人才生存真实写照。原来的同事都去哪儿了,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入行不久的大多转行做其他行业,或是借着某种机缘从乙方到甲方,而入行过久而又无法自拔的大多都选择了独立创业。在行业及职业的天花板面前,如何完成跨越,华美转身,成为我们找到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生存之思。

一、行业与产业之间的时代鸿沟

在旅游咨询伴随行业十年高速成长的背后,是中国旅游咨询领域充分发育与成长的黄金十年,也诞生了一批在行业有代表性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十年之后,行业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学生军+教授启蒙”模式,到中期的“职业性人才+公司化”模式,到目前的“专业性+集团化”转向,回过头来看,应该说成绩斐然;而从咨询行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来说,不可谓不是问题重重。

在万达集团进军文化旅游业、互联网企业进军智慧旅游、众多地产商进军城镇化与养生养老领域等大时代变化面前,我们越发觉得自己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传统咨询人还没来得及武装自己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行业外力量进入进来,而传统咨询人在这些方面更多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严峻的现实让大家不得不承认,中国旅游消费的社交化、碎片化和细分化,渠道方式、媒介方式、休闲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让行业原有的以规划建设咨询为主导的知识经验受到极大的冲击。在新的时代面前,传统咨询人在过去十年间的积累优势可能成为了走向未来最大的劣势。传统以项目规划为核心的咨询知识体系失语了,不得不在消费者体验的新时代面前沉默了。

以笔者操作的洋河酒文化旅游来说,我们深切认识到,工业旅游绝对不是简单的“工业+旅游”复制模式,用观光旅游的语言来说休闲旅游的事,用大众旅游的话语来说专项旅游的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工业旅游在新时代的客户诉求了。企业需要的酒文化旅游,应是以酒文化为载体,通过利用大数据时代成果,将消费者体验贯穿到工艺技术背书、企业文化塑造、活动节事参与、消费环境营造、企业责任展示、公共关系维护、营销传播创新和品牌价值塑造等整个企业活动体系当中,将生产、销售、消费过程有效打通起来的一项新咨询领域。

二、规划与咨询之间的技术鸿沟

过去的十年,是以规划设计为导向的旅游咨询业发展黄金十年。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大众旅游的蓬勃,旅游圈地运动的盛行,让一批以地理空间和文化创意为核心能力的咨询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占行业主导的人才类型。传统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隐含着以观光为主流、政府为主导、景区为核心、项目为重点的行业发展模式制约,传统咨询人对酒店、旅行社及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普遍缺乏应有的基本知识,旅游规划通则中的相应部分基本也只是象征性的“拍脑袋”而已。在这种技术背景下,在旅游规划设计公司,景观设计的人才待不住,城市规划的人才待不住,企业管理和财务投资的人才基本边缘化。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规划设计不等于咨询业,只是咨询业的某一项技术手段而已。

未来的十年,将迎来行业洗牌及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行业的变革无疑呼唤着从狭隘的规划设计走向全面的行业咨询,呼唤着从以景区项目为核心的规划设计到全产业链的泛旅游咨询,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设计到旅游运营管理服务。从笔者接触和观察过的咨询案例来看,对咨询人才的专业技能、行业视野、文化素养、整合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除了创意策划与空间技术能力外,品牌服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人才成为行业急需。

面向新时代,旅游咨询人一直也在努力紧跟时代,不断探索传统的规划设计如何与当下流行的体验经济相结合。本质上,传统框架下的旅游规划设计概念与新时代背景下的咨询有根本的不同。传统规划设计往往着力于高、大、上的概念形象塑造,特别迎合以政府政绩工程的文化心理;而体验是向大众的回归,是向消费的回归,是向生活的回归,是向旅游作为休闲社交载体的本质回归。规划设计与现代咨询的矛盾关系,用《私人定制》的语言来说,规划设计只是愿望规划师承担的工作(重点在描述愿景、勾画蓝图和设定预期等方面),而一个完美的体验过程的完成还要通过情景设计师、梦境重建师、心灵麻醉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样才能让旅游真正能为美丽中国造梦。

三、专业与综合之间的平台鸿沟

这是一个大转型时代,是一个集政治转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消费转型一体化的大转型时代。转型时期的不适应现象,除了咨询人本身的知识素养与专业能力外,行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也对人才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其他咨询行业相比,旅游规划设计业一直没有一个行业性的协会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同质化十分严重,形同水火,基本没有什么合作。在现有行业水平与公司考核制度下,虽然众多大公司都设立了自己的专业院或专业研究中心,但只要有项目进来,大家其实是不管什么专业不专业的,大多只是展示给客户的一件件看似专业的“皇帝新装”而已。另一方面,对于众多小公司来说,他们的竞争力肯定在于专业化聚焦及深度服务能力,但实际上为企业生存之考虑,由于专业市场未充分释放出来,他们又不得不重操传统大规划的“旧业”。

互联网及社会化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一部分仍然战斗在一线的咨询人士开始选择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大量的专业化小公司或工作室,将是未来可以预期的一种健康的行业生态物种。这些大量游离于传统咨询公司体制之外的生存,依托互联网的自组织功能而聚集,随着这种公共平台的专业化声音不断壮大,将有条件形成一种身在企业而又远在江湖的新兴力量。只不过,他们必须具有的专业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传统视野下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专业的行业视野,专业圈子和专业修养,还有专业化的实践方法。

在这个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既是一个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越来越平台化的时代。专业化技术与综合化智慧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咨询能力在这个时代被越来越强烈扭合在一起。一方面,旅游行业出现的数据调研、规划设计、企业管理、投资顾问、市场营销和旅游电商等新兴的业态细分,需要咨询人学习全新的经济学、投资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体验学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除了规划设计之外,客户的诉求,还有品牌塑造、文化体验、资本引入、管理执行等全方面的全程顾问服务。这样的服务要求,对于任务一个公司来说,都是难以独立做到的,就需要在整个咨询业层面构建起一种生态系统机制,塑造出一种洞察时代的整合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

四、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实践鸿沟

在传统的咨询服务模式下,依靠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包装能力,咨询公司在很多时候扮演着一种行业启蒙的“老师”或“专家”身份,进入旅游领域的企业往往也比较具备一种“学生”的姿态。而在新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万达、华侨城、天沐温泉等这些旅游企业也在打造学习型和研究型团队,甚至有的已经开始做从策划、规划到管理服务等全系列的人才输出模式。这些企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战略部门、策划机构和执行团队,而在他们需要更为专业化的咨询服务领域,很多企业的实践已经远远走在了咨询机构的前面,很多咨询业者基本是处于一种拿企业当练手对象、边学边做,乃至被甲方推着走的服务状态。

从西方咨询行业发展可以看到,行业发展成熟度越高,咨询人员实现“乙方边甲方”的通道越通畅,机会也会较多。而在中国旅游却是另一种景象。相对于咨询业人才的快速流动来说,职业经理人制度在旅游行业没有得到有效推动和普及,其他领域那种“咨而优则企”的发展路径在中国旅游领域却很难实现。即使咨询人才进入到生产企业,由乙方到甲方的职业通道选择非常窄,天花板效应非常明显。这种职业通道的缺失,也让大多的咨询机构更缺乏实战经验,导致咨询者在服务过程当中处于一种辅助角色。

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甲方乙方是咨询业者要处理的永恒关系,比较理想的咨询活动是甲乙双方结成亲密合作伙伴,形成行业性与专业性、内力与外力、咨询力与行动力的完美结合。而大多咨询者基本都没有一线企业工作经历,容易从固有的咨询服务框架去思考问题,往往给甲方造成一种坐而论道、不实操和难落地的印象。咨询人需要跨越甲乙方之间的实践鸿沟,更多地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建立高度信任和沟通平台,共同完成任务目标。

*作者:李关平,大地风景国际咨询集团合伙人、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项目总监。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硕士,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学士。从业8年,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丰富,参与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景区等各类规划项目共40余项,主攻县域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整合与体验设计等方面。

李关平旅游圈专栏:http://www.dotour.cn/article/author/liguanping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