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湖南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

长沙县人民政府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近郊,既是工业强县,也是农业大县,素有“三湘首善”之称。全县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耕地面积73.2万亩。2008年10月,长沙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2010年8月5日长沙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通过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强化工作措施,实现稳步快速发展。为了推进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编制示范区“十二五”建设规划。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一)示范区区域范围

示范区建设范围为除县城星沙外的整个长沙县,示范区从东、南、北三面环绕长沙市区。区域境内,黄花国际机场搭起飞往世界各地的“空中桥梁”;京珠高速、武广高铁、107国道、省道S207线纵贯南北,长永高速、319国道及S103省道贯通东西;京广铁路从县境内西南擦身而过;捞刀河、浏阳河、湘江三水入洞庭湖而通江达海。示范区内水陆空三维一体,交通便利,良好的区位条件为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示范区耕地面积73.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5%,其中:水田67.14万亩,旱土6.06万亩;水域面积9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林业用地面积908.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5.5%。示范区属种植业类型,区内自然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7℃—18.2℃,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77毫米,年平均湿度大于80%,年平均无霜期275天,平均日照时数1663小时。适宜双季水稻、蔬菜、茶叶、瓜果、食用菌等农作物种植生产。

(二)示范区农业发展情况

粮食(优质稻为主)、茶叶、蔬菜(含食用菌)是示范区的主导产业,三大产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高,是示范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示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34.5亿元,主要农产品商品率在60%以上。长沙县是首批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机综合示范县。近几年,示范区优质稻生产在单产、优质率、双季稻保持率、机械化水平、品种结构、技术推广、规模经营上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多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示范区内的百里茶廊近年发展迅猛、蜚声海内外,现有茶园9.2万亩, 2005年,长沙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长江上、中游出口绿茶和特色茶优势区域县,并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9年定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是首批国家标准茶园示范县;示范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为湖南第一,也是长沙市最邻近、最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2008年,示范区被农业部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发展区域范畴。常年上市蔬菜品种60多个,商品蔬菜总量50万吨。食用菌生产是示范区的朝阳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在2007中国国际食用菌博览会上,授予示范区“中国食用菌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长沙县被评为全省“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三)示范区经济发展情况

示范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00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68.5:23.8调整为7:69:24;财政总收入达75亿元;2010年度农业投入资金19.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为2亿元,地方财政资金为3.2亿元,龙头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社会投入13.8亿元;2008年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42元、9999元、11200元。

二、示范区发展现状

示范区建设以粮食、蔬菜、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为依托,2010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科技进步,实施重大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产业长足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蓬勃发展。

(一)三大产业快速发展。主要特点为:粮食、蔬菜、茶叶三大产业实现了扩面、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农民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产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升级。示范区全年水稻面积120.9万亩,产量56万吨,产值9.1亿元,被评为“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茶叶种植面积9.2万亩,干茶总产3.3万吨(包括县外订单基地),茶叶加工销售收入5.7亿元,三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常年蔬菜基地8.5万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40万亩,总产量85.2万吨,总产值11.9亿元,其中食用菌生产总面积120万平方米,总产量1.3万吨,总产值1.28亿元。在产业发展中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建设国家标准粮田、菜园、茶园和创建市、县级粮食、茶叶、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经部、省认定的粮食、蔬菜、茶叶高产创建示范面积17.5万亩,占示范区三种作物面积的10.3%。发展粮食、蔬菜、茶叶种植大户312户,推进了产业规模经营。示范区耕地流转面积28.5万亩,比上年增加7.2万亩,耕地流转率为32.8%。订单农业面积35万亩,占示范区耕地总面积的40%。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9家,完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68亿元,占示范区经济总产值的34%。农民专业合作社304家,参加合作社农户比例为25%,主要农产品中合作社农户生产量占示范区总产量的15%。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数量18个,农产品商标注册数量91个。

(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切实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应用新技术,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全年共引进、推广水稻、蔬菜、茶叶等农作物新品种58个,种植业新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5万亩、软盘抛秧 100万亩、设施栽培面积42万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20万亩次;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富民创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全年共举办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水稻高产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95期次,印发各类农业科普资料7200份,受训农民达2.2万人,农业科技入户率不断提高。

(三)设施装备与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示范区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始终把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化装备和技术,精心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作为重要内容,全面推进示范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示范区设施种植面积39.6万亩,占示范区耕地面积的40%,全省排名第一,其中标准粮田32万亩,设施蔬菜面积4.6万亩,标准茶园3万亩。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总动力达20.27万台/118.71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137.53千瓦;机耕面积92.64千公顷,机耕率达99%,机插(抛、播)率大幅提升,达13.9%,机收率达9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2%,全省排名第一。

(四)建设资金多元投入。示范区重点实施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已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全年共投入农业建设资金近20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市上级支持资金2亿多元,县级财政资金3.2亿元,引导企业投资和银行贷款以及农民投工投劳等各项资金约13.8亿元。特别是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800万元为引导,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等4109万元部门和社会资金,高质量、高标准进行山塘整修清淤、水库除险加固、排灌沟渠修建、机耕道路和小型机埠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我县优质稻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示范区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优越。长沙县是湖南省会长沙市的近郊县,处于长株潭经济圈核心地带,招商引资环境优越,竞争能力强。县城与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为一体,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良好的区位条件为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市场基础。

2、自然优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日照1600小时,年降雨量1361mm,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97天,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于多种作物生长。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环境质量好,污染系数低,土地级差地租随经济开发增值潜力大。

3、经济优势。2010年,长沙县完成GDP62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5亿元,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至第25位,在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排名中位列第31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800元、12078元。GDP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农业人均纯收入均位列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4、政策优势。长沙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出台了系列支持鼓励政策,如:在现代农业和现代农庄建设上出台了《长沙县鼓励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暂行办法》;在百里茶廊产业建设上我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新扩茶园奖励办法》等,配套了县财政对新扩茶园以奖代投、对茶叶加工企业实行对口扶持和技改扩容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茶叶产业化领域;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出台《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

5、产业优势。粮食生产上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百里茶廊被列为湖南省五大、长沙市四大优势产业带之一,茶叶产业面积、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蔬菜产业已成为近郊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时鲜瓜果、药材等新兴产业是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广大农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6、科技优势。长沙县紧临国家级隆平高科技园,依托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建立了完备的产、学、研体系,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

(二)不利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各级政府一直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不断增加投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县农业生产基地点多面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基础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许多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影响产业基地的生产和机械化实施程度,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距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急待改善和提高。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不足。产、加、销脱节,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流通和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结构不太合理,存在多而不优、优而不多的现象,不能完全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更高消费需求。

3、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虽然国家实行系列优惠和鼓励政策,但由于农业生产受季节性、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农民对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的信心不足,生产经营积极性不高。农业效益在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中比重不高,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相对较高,导致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失,给发展农业,特别是科学种田、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4、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长沙县近几年养猪经济效益高,生猪养殖业有了快速发展,但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废水多数未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沟,污染地上、地下水源。加之,种植业化肥、农药的施用不尽合理,也增加了污染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直接威胁农业生产。

四、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工业理念打造农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示范区粮食、蔬菜、茶叶三大产业特色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产业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争到2015年把区域农业做强做大,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示范区。

五、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1、经济指标

到“十二五”期末即2015年,示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8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粮食、蔬菜、茶叶总产值达6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5.5亿元,年均增长15%;具体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总产60万吨,总产值15亿元;茶园面积10万亩,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常年蔬菜基地面积12万亩,鲜菜总产量120万吨,总产值35亿元。

2、农业科技进步

(1)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平均达到90%。

(2)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达到80%。

(3)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

(4)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5%。

(5)水稻良种率达到100%。

(6)茶叶良种苗率达到96%。

(7)蔬菜瓜果良种苗率达到95%。

3、其它指标

(1)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

(2)农业信息覆盖率达到80%。

(3 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

(二)具体目标

1、农业产业目标

全县粮食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年总产量6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之上,产量57.5万吨以上。到2015年,示范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30万亩,超级稻面积30万亩,优质率90%,良种覆盖率100%,双季抛秧面积110万亩,有机栽培面积10万亩,双季稻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将百里茶廊10万亩茶园建设成国家标准茶园,茶园喷灌面积达到6万亩;县外订单茶园30万亩,茶叶总产值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近15%。建成常年蔬菜基地面积12万亩,其中专业化菜地10万亩,商品蔬菜年播种面积60万亩,鲜菜年总产量120万吨,年总产值35亿元,其中:食用菌种植面积达350万㎡,年总产量5万吨,总产值5亿元。蔬菜无公害率达到100% ,绿色食品率达到50%,有机食品率达到10%。

2、农产品加工生产目标

规划新增优质稻加工能力10 万吨/年,示范区及周边优质稻加工总能力达到30万吨/年。年精米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在现有炒青绿茶初、精制自动生产线,有机茶生产线各一条的基础上,重点更新改造红茶、花茶和出口绿茶精制、包装生产线,研制“长沙铁色茶”等茶类新品种;蔬菜年加工10万吨,培育商品蔬菜品牌3-5个,建成2个蔬菜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加工企业,以加工净菜为主。

3、农业机械化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1万台/150万千瓦,优质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85%以上,进入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全县农业机械总值达10亿元。

4、农业信息化目标

示范区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建设完善的信息化体系,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到2015年,建设“县有中心、乡镇有站、农村有点”的三级信息服务网,建设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服务点,使信息化到村覆盖率达到80%,满足现代农业对信息的发展需求,建设重点放在加强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加大基层应用培训上。

六、十二五规划建设内容

“十二五”时期,示范区农业朝着现代农业、低碳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方向发展,按计划、分步骤进行,示范区建设将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全面启动,三年基本建成,四年树立样板,五年全国领先”的发展蓝图实施。主要是强力推进三大产业稳健发展,重点建设四个农业科技精品园和八个标准化基地,培育、打造十个农产品知名品牌,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切实加强农民培训工程建设,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和服务功能,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设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和现代农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主导产业建设

1、粮食产业

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增加效益、提升能力”的产业发展思路,力保粮食生产大县地位不动摇,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不丢失,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高产超级稻,精心组织国家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科技强米、企业带动、品牌开发、标准生产、市场推动”发展现代粮食产业。

1.1建设优质稻生产优势区。综合各乡镇优质稻现有的栽种面积、产量、产值,示范区范围内的16个乡镇被列为优质稻生产优势区,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推广优质良种、推广实用技术、建设标准粮田、提高机械化水平。

1.2粮食高产创建高产示范。根据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要求,我县率先在全省进行100万亩双季成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重点建设好春华、果园、路口、青山铺、开慧等五个部级“双季稻亩产过千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片”,并在其他14个乡镇各搞好一个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同时,继续进行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高效示范工程建设,建成20万亩基地。

1.3建设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在果园、路口、金井、开慧等12个乡镇建立12万亩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金霞”、“宇田”、“金山”分别在果园镇新明村、春华镇春华山村、开慧乡枫林村各建立2000亩高档优质稻有机栽培核心基地,加大高档优质稻有机生态栽培示范力度,从优良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含量、规模生产效益等方面均走在行业前列。标准化基地完全实现品种品质高档化、品种种植区域化、产地环境优质化、品种栽培无公害化、稻谷销售订单化,并带动全县高档优质稻的较快发展。普及推广成熟的软盘抛秧、配方施肥、稻草还田、病虫专业化防治、优质稻保优栽培技术。

1.4建立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春华、路口、黄花、干杉、北山、安沙等乡镇为重点的常规优质水稻良种引种、繁育基地。在干杉、路口、春华3个乡镇建立3000亩常规高档优质稻繁育基地。

2、茶叶产业

2.1建设百里茶廊。建设百里茶廊10万亩国家标准茶园,其中有机茶园4万亩、生态茶园6万亩,全面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为湖南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标准茶园建设重点推广抓好茶园绿化、茶园培管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夏茶遮阳栽培、茶园喷灌、绿茶保鲜、机械化采摘等先进技术。

2.2建设县外基地。建设湘丰茶叶集团、金井茶叶有限公司30万亩石门、古丈、沅陵、平江等茶叶订单基地建设,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做强做大湖南茶产业。

2.3加速良种茶苗繁育。依托省茶叶研究所科研优势研育茶叶新品种,在高桥、金井、双江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基地2000亩,每年繁育优良茶苗9000万株。

2.4开发新茶类和茶叶深加工。在发展名优绿茶为主的前提下,开发红茶、黑茶等新茶类,实施全面发展战略。借鉴日本和台湾的做法。用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抗菌、除臭产品,茶叶有效成分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

2.5弘扬茶文化。广泛开展茶文化研讨,挖掘茶文化底蕴和内涵,开发茶业人文景观,营造文化氛围,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弘扬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茶文化。

2.6发展旅游休闲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以茶为媒的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

3、蔬菜产业

3.1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菜篮子工程”10万亩绿色蔬菜核心基地。新建标准化专业蔬菜基地3.5万亩,提升现有8.5万亩常年蔬菜基地中的6.5万亩。形成以S207沿线为重点的绿色蔬菜产业带。大力实施蔬菜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即在北山、S207沿线新建2个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绿色蔬菜基地;在春华、路口、金井、双江、开慧、福临、安沙、果园新建8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在其他乡镇新建10个以上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有机蔬菜基地。

3.2推广绿色生态栽培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蔬菜优良新品种,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力度,使农业新技术覆盖面达到95%。推广以设施栽培、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工厂化育苗为重点的新技术;加强以无滴膜、防虫网和遮阳网为代表的新材料在蔬菜生产中应用。

3.3建设300亩种苗繁育基地。其中建200亩地方特色蔬菜种苗繁育基地, 100亩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

3.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用三年时间在黄兴镇打卦岭村新建一个面积1500亩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配套完善的物流、仓储、冷链,将马王堆、红星蔬菜批发市场整体搬迁,加大蔬菜出口创汇力度。

3.5建设食用菌产业带。以S207沿线的国进、春华、耀祥等合作社和干杉致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并带动周边种植发展,形成食用菌产业带,实现规模生产。

3.6推进产业化建设。在冷链运输建设上,建立蔬果菌冷链物流,加强冷链标准体系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冷链物流产业升级。

(二)标准化基地建设

1、建设四大农业科技精品园

1.1开慧超级杂交稻精品园。以“金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开慧超级杂交稻精品园。流转土地2000亩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核心试验示范区,进行超级杂交水稻的试验示范;推广种植超级杂交水稻品种。

1.2湘丰有机茶精品园。以“湘丰茶叶集团公司”为龙头在金井镇建设湘丰有机茶精品园。新建1000亩优质有机茶园,建设良种茶苗繁育基地2000亩。

1.3宇田绿色蔬菜精品园。以“长沙县宇田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在春华镇建设宇田绿色蔬菜精品园。计划投资6800万元,建设核心基地面积2000亩,带动S207沿线种植蔬菜5000亩。形成以宇田蔬菜为核心的万亩出口绿色蔬菜基地。

1.4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精品园。以湖南省农科院为龙头在高桥镇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精品园。精品园以水稻、蔬菜、茶叶新品种研发展示为重点,建设规模3000亩,总投资2.5亿元,建设开发期为5年。分两期实施,第一期1650亩,第二期1350亩。

2、建设八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2.1隆平高科金井国家标准菜园。基地位于金井镇金龙村,园区建设规模为2000亩,预计总投资规模约7000万元,建设开发期3年。分两期实施,第一期1200亩,第二期800亩。

2.2龙华山蔬菜标准化基地。基地位于长沙县双江、路口两乡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长沙城区蔬菜主要供应地之一。全村常年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蔬菜大棚400余个。

2.3干杉致远有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位于干杉乡新建村,规划面积1062亩,其中,675亩为食用菌培育区,主要建设研发中心,新型菌种繁育中心,菌种检测中心,原种与菌包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厂房等。其第一期产品已通过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公室认可的检测机构检验。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周期5年,将努力打造成为中南地区珍稀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与技术培训的示范基地。

2.4国进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基地位于高桥镇高桥村,2010年5月,国进食用菌合作社投资5000万元建立的国进食用菌产业园已投入生产,产业园占地面积50亩,拥有工厂化栽培面积150万平方米,金针菇年生产5000吨。十二五期末将建成5000吨蘑菇工厂化栽培、5000吨食用菌深加工基地。

2.5金湘园茶叶标准化基地。基地主要在开慧乡清泰、开慧、葛家、开明四村,计划投资9254万元,规划面积1万亩,土地流转面积3500亩,已建设茶园5800亩,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茶园绿化,将基地打造成板仓小镇茶叶标准化科技示范园。

2.6金井茶叶标准化基地。基地位于金井镇金龙村,规模2000亩,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注重绿化、生态、环保,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发展具有旅游观光功能的生态有机茶园。

2.7田汉超级稻标准化基地。基地位于果园镇田汉村,建立1000亩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区,实施“六个统一”,种植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品种。

2.8新明高档优质稻生态栽培标准化基地。在果园镇新明村建立2000亩高档优质稻有机栽培核心基地,基地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3、打造十个知名品牌

通过采取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包装品位、完善价格体系等措施,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著名农业公司、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不断拓展市场。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全方位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3.1三个粮食品牌。湖南金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湘苑”牌和长沙湘丰星湘购销有限公司的“星香”牌大米,湘丰金薯公司的“湘丰” 牌金薯粉丝。

3.2两个茶叶品牌。湖南金井茶叶有限公司的“金井”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南湘丰茶叶公司的“湘丰”牌湖南省著名商标。

3.3五个蔬菜品牌。长沙县宇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宇田”牌、长沙县龙华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北部”牌、湖南隆平高科蔬菜有限公司的“隆平”牌蔬菜,致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摩谷”牌和国进食用菌合作社的“国进”牌食用菌。

(三)服务体系建设

1、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1预期目标

1.1.1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1.2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农产品检测率100%,全县蔬菜农残检出超标率由目前10%的指标控制到5%以内,大米、茶叶、水果农残检出超标率控制在2%以内,不发生突发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1.3加强农产品认证管理。全县“三品”认证数量达到30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达100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达200个。

1.2建设内容

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为目标,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内容为以下四点:

1.2.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与监管体系。建立以县农产品质量 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骨干、生产基地和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为依托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同时,县农业局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牵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年度工作方案。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安全检验检测站和安全执法中队,各村村委明确一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各组必须有一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县、乡镇、村、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2.2加强农产品环境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到2015年,完成示范区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普查监测工作;在全县普查监测的基础上,以后每年按普查10%的监测点作为长期定位监控点,动态监控我县农业环境变化情况。

1.2.3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到“十二五”末期,示范区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优质安全,实现农产品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流通品牌化。主要工作:一方面是制定、完善农业标准。另一方面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训。各乡镇每年组织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训1000人次以上。第三方面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

1.2.4严格农产品认证管理。在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步伐,加大“三品”认证资金扶持力度,并做好到期产品的复查换证和续展工作,切实加强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确保认证产品质量,提升认证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2、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1预期目标

到2015年,全面完成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服务职能,确定县级推广中心、区域站和专业服务站,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构建我县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设备精良、保持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依托全县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集约化经营,通过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离土不离乡,转移就业不进城,增收致富不离家。

2.2建设内容

2.2.1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扩建县农技推广中心,新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中心1000平方米 。二是建设区域农技推广站。在跳马、黄花、黄兴、春华、路口、金井、开慧、北山和安沙新建9个基层区域农技推广站,三是在路口镇、春华镇、金井镇分别新建水稻、蔬菜、茶叶专业技术服务站,每站建设业务用房500平方米,配齐办公设备、检测仪器、培训设施等。四是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到“十二五”末,全县所有行政村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站点。

2.2.2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每年组织县乡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鼓励参加学历培训,到“十二五”末,县乡两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15%以上具备涉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70%以上具备涉农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村级农技人员,通过进修、培训,要全部达到农业大专以上学历水平。

2.2.3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型农民培训2万人,五年共培训10万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有“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2.4富民创业培训。每年组织2期农民富民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全县有20%以上的农民领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或者成为种养大户、种田能手。

2.2.5阳光工程培训。五年转移培训农民5万人,每年1万农民转移就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根据计划,未来推动劳务经济良性发展。

3、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1预期目标

构建农业系统高效、便捷、畅通的数据及信息传输渠道,促进涉农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推动信息进村入户,提高农民信息应用水平。

3.2建设内容

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改造和完善县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构建全县农业广域网络;二是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按照农业部规定的“六个一”标准建设全县19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三是建设村信息服务点,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按照“四个一”标准在全县建设1万个信息服务点。四是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训,提高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设多功能多媒体电子教室,搭建农业信息化培训平台。五是开发农业基础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增强信息分析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农业专家系统。

(四)重大项目建设

通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有力推进示范区粮食、蔬菜、茶叶三大产业的大力发展。五年内示范区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100万亩双季稻成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县建设项目

在示范区以春华、果园、路口、青山铺、开慧等农业乡镇为重点,开展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工作,计划面积100万亩,产量目标双季1000公斤。突出高产超级稻、高档优质稻及有机栽培生产示范。示范片坚持“六统一”:即统一供应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专业防治,统一科技培训,统一机耕机收,统一订单收购。

2、“长株潭城市菜篮子工程”10万亩核心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在金井、双江、春华、北山、安沙福临等乡镇建设10万亩国家级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园(提升6.5万亩,新建3.5万亩);全面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制定并组织实施主栽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机制,打造3-5个地方特色蔬菜品牌。

3、食用菌产业建设项目

在示范区的高桥、干杉、路口、春华等乡镇规划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00万㎡,年总产量3万吨,总产值3亿元。建设干杉致远食用菌现代农庄,扶持春华、路口、高桥、干杉食用菌合作社发展,形成S207沿线食用菌产业带。在高桥镇高桥村投资5000万元建设国进食用菌产业园。分两期工程进行:第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第二期工程投资20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为:一是建设占地面积50亩,生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国进食用菌产业园;二是建设厂房、科研楼、自动化保鲜库、食用菌废料处理厂和配套设施,引进先进设备;三是两条全自动珍稀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线建设。在干杉新建村投资3000万元扩建致远现代农庄食用菌生产工厂,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高档珍稀食用菌栽培和生产,带动周边500户农户加入食用菌合作社,力争5年内产值过亿元。

4、国家标准茶园示范县建设项目

在百里茶廊建设10万亩国家级标准化茶园,其中建设金龙基地2000亩、飞跃基地3000亩核心基地,重点推广茶园喷灌、茶园绿化、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茶树新品种等,加强和完善茶园道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000亩优质茶苗繁育基地,引进繁育优质原种茶苗1.2亿株。

5、创建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县

示范区创建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主要朝着“六化”方向努力:一是农田标准化,结合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项目,五年内再建设高标准粮田6万亩,使我县高标准粮田达到20万亩,标准粮田达到40万亩,占示范区农田的近70%。二是技术精简化,引进、推广精简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三是农事机械化,五年内示范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四是加工精深化,研发产品的功能,挖掘产品的附加值。五是市场品牌化,培育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六是管理数字化,实行科学化管理,实现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6、现代农庄建设项目

现代农庄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主体,以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建设为目标,以土地流转为手段,通过资源有效组合和集约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集生态、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十二五”期间示范区规划建设100个现代农庄,重点建设圣毅园、曙光、龙华山、神光、龙头井等20个示范性现代农庄。

(五)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

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税收优惠,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成本,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扶持壮大“金山粮油”、“星香米业”、“金井茶业”、 “湘丰茶业”、“宇田蔬菜”、 “隆平高科蔬菜、“龙华山蔬菜、“致远食用菌”、“国进食用菌”等一系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

七、保障措施

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都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以保证现代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长沙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于2010年6月成立长沙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张庆红担任组长,副县长常利民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县政府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农机局等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同时,聘请国内知名的粮食、茶叶、蔬菜、项目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作为技术顾问负责指导示范区建设。

(二)政策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的形式,实行规模经营,发展集约生产;建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二是创新财政支农机制。积极探索财政经营性支农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即把财政支农资金打捆使用,组建示范区农业发展投资公司,采取投入风险股金、直接投入建基地、投入短周期周转金、进行项目贴息等方式,以及采取贴息、入股、政策性扶持等方式建立示范区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保险体系,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三是促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机制的完善。完善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一体化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农民对合作社或公司的投资,可以采用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等形式参股。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确保农民权利的问题,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各利益主体共赢的合作格局。

(三)资金保障

一是争取国家财政投资。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项目,及时组织申报,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衔接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财政投资。二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三是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和鼓励示范区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水源工程建设等投工投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四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拓宽招商渠道,突出特色招商。

(四)人才保障

一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探索建立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推广体系。在示范区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建成内联农技服务机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外联科研院所和广大市场的农业服务网络,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二是加强人才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把“招才引智”作为服务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推进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示范区建功立业,制定农村人才开发培训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