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全文

《河南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全文

河南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示范区建设背景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发展特色经济,示范带动周边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当前促进我国农业主产区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而且通过现代农业的提升和普及,为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具体到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农业大省河南来说,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中部崛起还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在浚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浚县是全国科技兴农示范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早在1992年就被列为全国产粮大县, 1994年被确定为“八五”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2003年又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项目示范县,2006—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浚县是河南省最主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之一,是河南省重点实施打造的 “南有漯河,北有鹤壁” 食品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核心部分。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浚县视察和考察,对浚县的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指导和支持下,浚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工作,于2007年下发了《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浚政【2007】30号),并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和鹤壁市委、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麦高产示范区建设、夏玉米高产创建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2009年钜桥镇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690.6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858.0公斤,再创全国万亩夏玉米高产纪录, 小麦、夏玉米两季合计亩产1548.6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亩产吨半粮的新突破,创全国万亩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新记录。浚县的高产创建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提供模式,为河南省打造国家粮食核心区作出贡献。

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的要求和河南农业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浚县县情和示范区发展具体情况,浚县县委、县政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广泛收集材料,经过科学论证,认为浚县已具备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条件。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达到用5年时间把浚县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县,把浚县农业区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二)示范区基本情况

浚县是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下辖两乡七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63.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8.27万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30元。土地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1.0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3万亩。区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阳收,顾九州”之称。

2009年浚县小麦种植面积78.87万亩,单产475公斤,总产37.46万吨,产值7.492亿元;玉米种植面积57.5万亩,单产488公斤,总产28.07万吨,产值5.33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0.9万亩,总产66.5万吨,总产值12.822亿元。

2009年浚县农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187.3万吨,总产值68.4亿元。浚县面粉加工产量70.1万吨,产值14.0亿元;面制品产量15.4万吨,产值9.2 亿元;玉米淀粉及副产品产量32.4万吨,产值8.7亿元;饲料43.0万吨,产值9.0亿元。

二、优势和特色

(一)区位优势突出

1、交通区位优势

浚县地处豫北平原,北临河北,西接山西,东望山东,交通便利,物流顺畅。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正在修建的京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鹤濮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从浚县经过。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农产品外销、农业招商引资、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环境”。

2、自然环境优势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豫北平原,位于东经114°14′—114°45′、北纬35°26′—35°50′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常年0 ℃以上积温5061度,年均无霜期226天,年均降雨量627.3毫米,日照时数2258.1小时,日均气温13.8度,平均日照8.7小时,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

全县耕作土壤以潮土和褐土两大类为主,土壤中平均全氮含量 0.06— 0.09%,速效氮 60— 110ppm,速效磷 10— 20ppm。速效钾含量 80— 130ppm,土壤有机质 0.800— 1.500%,微量元素十分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 PH值 7.8— 8.6,酸碱度适中,大部分海拔高度在 57.5— 80米之间,地势平坦,适合各种粮食作物的生长。

水资源丰富,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总量7.3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8亿立方米,地下水1.7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3.5亿立方米,人均550立方米。

浚县境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浚县有我国北方最大、全国最早的大伾山石佛,历史上,有刘秀、李世民等十几位帝王将相登临大伾山,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浚县还有我国著名的泥猴、木雕、石雕,黄河流域唯一的黄河泥陶工艺品,被誉为我国现代清明上河园的大型国画《正月》,描绘了一万五千多个栩栩如生的艺人、农民、摊贩、学生、干部、妇女、儿童、外国友人等各类人物,刻画了浚县大伾山正月庙会的盛大景象。

浚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伾山景区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6年浚县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评选为“一生要去的66个‘文化旅游大县’”之一。

(二)产业规划合理

根据农业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厅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部署,浚县县委、县政府结合浚县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性文件《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浚政〔2007〕30号),《浚县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浚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浚县的高产创建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提供模式,为河南省打造国家粮食核心区作出贡献。

1、粮食生产带规划科学合理

——高产创建成绩斐然,主要指标位全国领先。2008年钜桥镇玉米高产创建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831.4公斤,创万亩核心区连片种植和全国夏玉米同面积最高纪录。

2009年规划实施的5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取得显著成效,钜桥镇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690.6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858.0公斤,再创全国万亩夏玉米高产纪录, 小麦、夏玉米两季合计亩产1548.6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亩产吨半粮的新突破,再创全国万亩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新记录;2010年王庄乡3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亩产611.6公斤,在全国范围内首创3万亩以上连片平均亩产超600公斤高产纪录。

——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布局合理,三大粮食生产带形成。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行区域化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初步形成浚县西部火龙岗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带;浚县中部卫共流域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带;浚县东部黄河故道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带。

(1)小麦生产优势区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小麦单产、总产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浚县位于全国小麦五大优势区之一的黄淮海小麦优势区。主导品种为矮抗58、豫麦49、周麦16、周麦18等,均为中强筋小麦。2009年,小麦平均单产475公斤,钜桥镇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亩产690.6公斤,创全国同面积最高纪录。

浚县王庄乡万亩小麦示范方

(2)玉米生产优势区

浚县是全国玉米三大优势区之一的黄淮海玉米优势区。玉米主导品种为浚单18、浚单20、丰黎98、郑单958等。2009年,浚县玉米平均单产488公斤,钜桥镇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亩产858公斤,再创全国同面积玉米高产纪录。王庄乡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夏玉米亩产817.6公斤,位居全国第二。

国家粮丰工程浚县万亩玉米核心区验收现场

2、食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发展

浚县是河南省最主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之一,是河南省重点实施打造的 “南有漯河,北有鹤壁” 食品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

在食品加工业上,围绕建设河南省重要的食品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初步打造黎阳、王庄食品加工示范区,区内的食品企业年加工产值占浚县食品加工业产值的60%以上。

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食品工业产值68.4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1.8:1,高于全国1.2:1、河南省1.1:1的水平。农副食品一次加工率达到183%,二次以上加工率达到28%。全县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6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47家。农产品加工总产量187.3万吨,主要生产加工小麦专用粉、玉米淀粉、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五大系列产品。

先进的面粉加工车间

(三)规模化生产程度高

1、种植业规模化优势

2009年,浚县土地集中连片面积86.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示范区内小麦、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达到95%以上,共建成经农业部认定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2个和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1个,2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合计面积2.1万亩,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2.66%,1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方合计面积1.03万亩,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1.83%。小麦、玉米高产示范方创建工作在河南省名列前茅。

2、食品加工业规模化优势

2009年浚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跃居全县行业之首,成为第一大主导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6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到47家。农产品加工总产量187.3万吨,主要生产加工小麦专用粉、玉米淀粉、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五大系列产品。

(四)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1、农田设施完备

标准农田面积60万亩,占示范区耕地的65.9%。示范区内有机电井1.7万眼,机电灌站514处,总灌溉面积8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7.9%,其中旱涝保收田面积70.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7.1%,人均旱涝保收田居全省之首。节水灌溉面积56.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1.79%,其中喷灌面积2.5万亩,低压管道节水灌溉面积40.37万亩,渠道防渗节水灌溉面积12.11万亩,微灌及其他节水灌溉面积1.25万亩。有万亩以上灌区5处,10万亩以上中型灌区2个,分别为民丰渠、卫河共渠灌区。浚县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井渠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浚县标准粮田项目区硬化渠道

2、市场流通设施完善

目前,示范区内有善堂镇花生红枣批发市场、善堂镇双庙蔬菜批发市场、浚县王庄乡茄子批发市场等5个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 4家大型品牌超市,10个连锁超市,35个城镇农贸市场和330个农家店。依托供销、大型连锁超市和邮政采购、配送系统,6家农产品、农资物流配送中心。

浚县把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交易平台,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以现代物流业为先导,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农家店为基础,以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支撑,以城市大型超市、连锁店为骨干,以城镇农贸市场为依托的示范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3、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浚县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延伸网络,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覆盖面广。农业系统已建成县农业信息中心1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9个,村农业信息点456个,实现乡乡有服务站、村村有信息点的信息服务网络。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实现全覆盖,农村计算机网络入户率达到10%以上。

——网站服务功能齐全、信息面广。各行业网站目前都具备从采集→编辑→发布的功能,专业版块栏目数量不断增多,内容不断完善,绿洲农网已从开办时的12个版块发展到目前的26个。先后创办浚县农业信息网、金农网等涵盖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气象、粮食等领域。

——农业信息化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借助网络服务,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动态和气象信息,学习实用技术,接受网上培训和远程教育,掌握农业和农产品最新市场供求信息,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五)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示范区内,具有新品种选育、配方施肥研究等科研单位3个,年引进农业新品种10个、新技术15项。 2009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浚县农业科技推广突飞猛进。

1、农业科技队伍实力雄厚

浚县有农业科技人员518人,其中高级职称135人,占26%,种植业144人,畜牧业104人,林业45人,水利97人,农机57人,育种71人。每10万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07人,每10万亩拥有农业科技人员57人。

2、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加速

——农作物新品种育种工作成绩突出,走在全国的前列。国家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领衔的玉米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浚单18、浚单20、浚单22、浚单26、浚单28、浚单29等6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18、浚单20已成为全国夏玉米主产区主导品种,浚单20成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品种,浚单18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浚县还先后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丰黎9号、丰黎98、丰黎2008、浚原单1号等9个玉米新品种和国审浚麦99-7、豫麦52和豫麦62等3个小麦新品种。示范区实现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100%。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浚县核心试验区浚单20喜获丰收

——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发展迅速,先进技术和现代农业设备装备生产一线。

在农业病虫害预警与防治方面,已建成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可以提前一周对示范区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进行预测和预报。通过对农业有害生物观测与分析,根据浚县和周边市县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制定防控方案,有效控制面积达200万亩以上,病虫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受益人群达到100万人以上,实现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8个百分点。

在测土配方施肥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采用规范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采集系统,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历年土壤改良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监测数据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大量数据,建立不同区域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由县土肥站汇总分析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差异性,合理划分施肥类型区。审核测土配土配方施肥参数,建立施肥模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肥料配方。

在农业气象服务、自然灾害防治和服务保障方面,浚县建设增雨示范基地1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标准化固定炮站4个、乡镇级气象站7个、监测节点45个,监控面积900多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人工增雨消雹减灾系统,全面提升浚县粮食生产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及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3、农业科技合作加强

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与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力度,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合作,成效显著。已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协作,在浚县兴办教学基地3个、科研基地5个、实习基地8个,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自2008年以来,先后培训技术骨干1100人,培训农民5.3万人次,示范推广新技术45项。在国家小麦工程中心郭天财副主任、河南农大李潮海教授等省内外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钜桥镇和王庄乡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连创国家纪录。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先进

2009年,浚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7.3万千瓦,示范区综合机械化率为83.6%。百亩耕地装备动力达到150.9千瓦,居河南省第2位。拖拉机拥有量5.9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0.9万台,小型拖拉机5.0万台,平均每15.4亩耕地配备1台拖拉机,高于河南省平均每38亩耕地装备1台拖拉机的水平。现有农用运输车1.7万辆,联合收割机0.26万台,秸秆粉碎还田机0.18万台,播种机2.0万台。各种配套农机具达到17.9万台,农机配套比率达到1:3.03,高于全国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浚县小麦耕、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浚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3.6%,高于全国36%和河南省67%的平均水平。

(七)农业产业发展快速推进

按照功能化布局、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经营的理念,浚县在示范区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模式方面进行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科学设计、统一布局、分类指导和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1、产业生产布局更加合理

在粮食生产方面,以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为引领,以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为纽带,以种粮大户、种田能手和粮食生产合作社为骨干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已经形成。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围绕建设河南省重要的食品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积极打造黎阳、王庄食品工业园,园区内的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产值占浚县食品加工业产值的60%以上。

2、农业产业化链条拉长

目前,主导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浚县已形成面粉及面制品、淀粉、饲料、肉制品、奶制品、油料、酿造及饮料、营养保健食品等“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式的8大产业链。育种培育、配套农机购销、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等配套、辅助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3、农业产业组织日趋成熟

浚县牢固树立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现代农业化,抓龙头企业就是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理念,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浚县拥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7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43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11家。中鹤集团是国家财政参股企业,国家“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基地;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首批种业五十强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浚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15家,规范性合作社达到38家,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31.9%;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4.3万户走上致富路。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采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使示范区74%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发展成熟度位居河南省前列。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达2530元,占浚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2.1%。

——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在原有确定的“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民经济人+基地”等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农村金融、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等方面的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科学尝试“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的“五合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进一步总结完善,又开拓出“政府、农户、合作社、金融、担保、保险加龙头企业”的“6+1”新模式,即通过政府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带动、金融机构配套资金、专业化服务,建立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八)质量安全状况优良

1、推进标准化生产

目前已建成的有浚县农创田园、浚县东丰等多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区内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鹤壁市《小麦安全生产平衡施肥技术规程》(DB4106/T34-2005)、《小麦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规程》(DB4106/T35-2005)等68个市级地方农业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规可依,有标可循。基本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相配套,产品标准、生产标准相衔接,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名特优新产品门类齐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体系。

2、有效控制农产品生产质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示范区内有检测中心、市场有检测室、基地有检测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运转顺畅。

质量安全管理文件逐步健全。已制定出台《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通告》等一批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农产品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初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009年,中央批复300万元建设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生产基地、超市、批发市场等各类农产品检测点15个,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在全县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全面展开。

3、“三品一标”认证范围广

在农产品认证方面,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个,占浚县总耕地面积的43%,涉及小麦、花生、红枣、蔬菜等20多个品种;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

工作人员在对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九)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1、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多样化

在示范区内,推行发展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类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技术、农机、病虫防治等多项服务,推进现代示范区工作。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规范化

在粮食生产带区涉及到的乡镇,全部建有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实施责任制、技术指导例会制、专家巡回指导制,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示范区创建提供技术支撑。在生产过程中,推行统一品种布局和种子包衣、统一种植方式和播种时间、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适时收获、统一秸秆直接还田等“六统一”服务。

“六统一”之一 统一测土配方施肥

3、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组织优化

大力推行“种业企业+示范区”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种业企业在示范区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参与示范区建设。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促进示范区产业组织进一步优化。

4、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

(十)农民教育培训广泛普及

1、积极拓展阳光工程,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

自2007年以来,浚县认真贯彻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投入资金1918万元,利用浚县丰富的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其中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78万人,转移就业率90%以上;2009年涉农培训800人,包括农村沼气工、防疫员、机防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建筑工等。

“阳光工程”在行动

2、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投入专项资金2.5万元,筛选10名具有一定规模养殖经验的专业能手到河南省科技学院进行创业培训。

3、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健全

浚县有30多家各类培训机构,年培训人员在4万人次,其中涉农培训学校6家,农机培训学校1家,农业中学2家,农业广播学校1家,农村建筑学校1家,其他涉农培训学校1家。通过各种途径每年可培训农民达15万人次以上,基本满足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需要。

(十一)节约型农业发展效果良好

循环农业面积35万亩,占示范区规划面积的43.75%。浚县农业节水灌溉面积56.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1.79%,每年节水6711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5%。

节水灌溉工程——地埋管道施工现场

每年推广麦秸麦糠还田面积73.9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5.0%;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49.5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0%;浚县每年可节水1.16亿立方米,年均可节约投资1.16亿元。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次,补钾面积56万亩次,增微面积56万亩次。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113.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4.1%,年节约用种138.72万公斤。

示范区内大中型沼气4座,每座1000立方米以上。发展农村沼气户2.6万户,沼气普及率达到18.6%,占适宜建池户的36%,年节约标准煤0.81万吨。

浚县隧道式沼气池

(十二)生产效益位居前列

2009年浚县农、林、牧、渔总产值37.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8.4亿元,土地产出率4680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30元,比2008年增加465元,增长8.39%,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后,实际增长9.01%;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2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77元,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1个百分点,在全省108县中位居前列。

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创建标准为指导,以创建国内一流水平为目标,以高新技术和现代科技装备为手段,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整合县域资源,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流动。

在示范区创建中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农业向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变,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瞄准现代农业发展前沿,创新机制体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5年内把浚县建成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物质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加速中国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1、循环发展,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和高效持续发展,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观念,转变依赖资源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开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绿色生产和低碳排放的集约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进无公害优质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开放创新,拓展农业经营空间

示范区建设既要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和特色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又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拓宽农业科技投融资渠道,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农业产业市场竞争优势,示范带动区域内和周边农业产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同时,更要思谋示范区农业发展空间,做强做大示范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探索土地流转方式,打造农业区域品牌和国际知名特色产品,创建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技术先进、经营灵活和具有国内、国际竞争优势的开放型和引领带动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高端起步,创建科技带动型农业

在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和生产设备更新过程中,要始终瞄准具有国内一流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管理技术、生产工艺和装备物质。在农业产业改造技术升级方面,要采用高效、节能、节电、节药、节水、节肥、低残留的水利设施、灌溉、机收、机种、育种和病虫害防治等机电设备和物质装备。在建设目标定位方面,要为创建优质、高标准、高效、高层次、节能、生态、环保和低碳等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增长。

4、引领示范,树立现代农业样板

突出主导产业地位,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差别化经营和精细化加工,增强农业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果,形成区域增长极,加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发展理念超前、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水平先进、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综合发展成效显著等优势是示范区发展的基本特征,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样板区,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区域内和周边地区推行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四、示范区建设目标和发展阶段

(一)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现代优质粮食功能区、食品加工业功能区等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生产总产值之比达到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形成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结构优化、产业科技先进、服务体系健全、装备水平较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把浚县建设成为立足河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2.具体目标

根据现代示范农业的要求,继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等为目标,建成代表同类型生态条件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区,具体目标如下:

(1)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基地的生产量占生产总量的95%以上。

(2)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0%以上。

(3)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50%以上。

(4)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保持在16千瓦左右,建成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质、节本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5)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农户网络覆盖率达到30%以上。

(6)普及农业先进技术。农业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玉米良种繁育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7)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田林网化,宜林、荒山、荒滩、荒地、荒沟全部绿化;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防汛和农田排灌体系更加完善,主要河流防洪标准显著提高,平原地区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8)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达到3000元/亩,年均增长8.6%;劳动生产率15000元,年均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年均增长11.8%。

(二)示范区发展实施阶段

采取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稳步推进示范区各项建设。

1、更新观念、完善基础阶段(2010—2011)

一要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示范区统一指挥领导小组,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示范区创建舆论宣传,引导科研学院所、高校、服务中介和投资者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示范区建设;二要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病虫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要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机械与机具的配套能力,力争全方位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营销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生产资源。

规划期目标:到2011年,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粮食生产稳步提升,实现粮食生产带产量占生产总量的80%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8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80%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30%以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网络覆盖率达到85%,农户网络覆盖率达到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5%以上。

2、优化服务、巩固提高阶段(2012—2013)

一是加大示范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社会技术力量支持示范区建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升现代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二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示范区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全面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推广和普及,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继续强化对农民进行现代科学技术培训。

规划期目标:到2013年,粮食生产优势区产量达到生产总量的82%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85%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45%以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7%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以上;在示范区内,网络信息成为各参与主体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3%以上。

3、全面发展、支撑崛起阶段(2014—2015)

在这一阶段,要基本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产业化发展模式经营农业,用全面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农业,农业示范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全面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信息化、节约化、环保化、优质、高产和高效等基本要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引领功能、高效产出功能全面发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到2015年,粮食优势区产量占生产总量的95%。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50%以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0%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农户网络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在示范区内,网络信息成为各参与主体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源泉和依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6%以上。

示范区各规划阶段发展基本指标

 

规划阶段

粮食生产优势区产量占生产总量

优质农产品率

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

绿色食品产量比重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重

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

重点单位网络覆盖率

农户网络覆盖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宣传发动阶段

80%

85%

80%

30%

75%

85%

85%

20%

8.5%

巩固提升阶段

82%

90%

85%

45%

77%

87%

93%

25%

10.3%

示范引领阶段

95%

95%

90%

50%

80%

90%

100%

30%

13.6%

 

五、示范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围绕培育壮大优质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构建“三大功能区”和“三大粮食生产带”,打造“四大优势产业集聚区”。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集聚区。提升核心区,扩大示范区,探索新机制,推广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浚县粮食高产创建水平,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规划内容和标准:构建“324”高产示范区框架,即建成3个5万亩、2个3万亩、4个1万亩高产示范区,面积达到25万亩。3万亩、5万亩示范区小麦单产达到550公斤以上、玉米单产700公斤以上。建成若干特色鲜明、装备完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高产高效、全国先进的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其中王庄乡1万亩核心示范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示范区。

——规划区域和规模:80万亩三大粮食生产带:(1)浚县西部火龙岗区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带,包括屯子镇、白寺乡,规划面积15万亩;(2)浚县中部卫共流域小麦玉米生产带,包括卫贤镇、新镇镇、小河镇、王庄乡、黎阳镇、城关镇,规划面积50万亩;(3)浚县东部黄河故道小麦、玉米生产带包括黎阳镇东部、善堂镇,规划面积15万亩。

——规划要求:通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把浚县建成以小麦、玉米生产为重点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建成与食品加工业相适应的8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与畜牧业和淀粉产业相适应的6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使浚县成为全国现代优质粮食示范区。

(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

现代面业集聚区。以中鹤面业、益民面业、汉生面业、辛安面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各种专用粉、强化粉、预配粉等多功能面粉,形成全国专用面粉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各种营养强化面、手排面、鲜切面、面包糠等面制食品,提高主食工业化生产规模和水平;鼓励发展面包、饼干、糕点、饼类等焙烤类食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满足家庭、学校、餐饮和旅游等多领域的消费需求。到规划期末,实现区内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10万吨以上,占全县总量的90%以上。

现代淀粉产业集聚区。以中鹤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淀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以发展淀粉糖、生物化工为重点,积极推进淀粉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延长淀粉深加工产品链条,加快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氨基酸、有机酸等深加工产品,形成规模优势。到规划期末,实现区内企业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以上,占全县总量的95%以上。

(三)现代循环农业功能区

现代循环农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积极开展与河南科学院同位素所的合作,大力引进畜禽粪便与作物秸秆腐熟技术,加快推进豫台合作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和有机农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到规划期末,实现示范区内年生产无公害商品有机肥能力达到30万吨,秸秆、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不断探索、总结、完善“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农作物秸秆或粪便—食用菌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循环农业模式,培植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行清洁生产,科学配置资源,循环利用。

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奶牛、肉牛、肉羊等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通过发展秸秆养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引导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开展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

六、发展重点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形成示范区建设推进合力坚持“政府引导,统一组织,专家服务,群众实施”的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机制。是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的重要保障。

创新行政推动机制。一是明确责任。将示范区创建纳入目标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的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助推作用。二是建立组织。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示范区创建推进组,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高产创建工作。

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建立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各涉农部门明确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全力以赴支持高产创建工作。农业部门积极搞好高产创建的规划、技术指导与服务。水利部门确保农田灌溉用水。气象部门在示范区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系统,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电力部门加强调度,保障示范区农业生产用电。其它部门千方百计为示范区搞好服务,保证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创新技术指导机制。一是实行技术指导责任制。县镇两级农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组,明确职责,分包示范区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实行技术指导例会制。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苗情分析会、技术会商会,随时掌握示范区生产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对策与措施。三是实行专家巡回指导制。专家指导组定期深入示范区,采取广播会、培训会、发放明白纸、播放技术光盘、田间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巡回指导与服务。做到示范区有专家小分队,村村有技术专家,户户有明白纸,真正把高产栽培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

创新统一服务机制。在组织实施上,实行“六统一”服务,即: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布局、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适时收获、统一秸秆还田。高产创建示范区种子包衣、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落实到位率达到100%,真正把先进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创新奖励机制。县政府对粮食高产创建实行年度考核。对完成创建目标、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完不成创建目标的进行通报批评。

(二)打造优势产业工程

强化管理,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的优势,紧紧围绕粮食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推进农业机械化为手段,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品质为核心,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筋小麦、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脂玉米,把三大粮食生产带建成一条以商品小麦、玉米生产为重点的优势粮食产业带。优化配置,建设特色粮食加工基地。

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小麦精深加工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区内小麦优良品质的优势,紧紧围绕小麦面粉转化升值,以主食工业化产品为方向,重点发展速冻调理面制品、焙烤食品、高档营养面等产品,建设小麦精深加工产业链。

建设国内领先、国际较有竞争力的玉米加工基地。以发展玉米淀粉及精深加工产品为重点,提高玉米综合利用水平,扩大产业优势,建设国家玉米淀粉制品加工基地。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作用。加速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和资本投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培育和扶持2-3各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国家重要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粮食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尽快促进面粉产业向面制品产业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转变经营方式,大力培育知名品牌。支持丰黎种业、秀田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优势,进行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实行低成本扩张,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积极帮助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规划,推动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省内品牌企业创建国家名牌,提高区域产业品牌影响力。

(三)增强保障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按照“大农业、大农机”的思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量效并重、主配机具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推广农业生产关键实用技术。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实施良种繁育工程,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和转化应用水平;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研究,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选用良种、精播匀播、前氮后移、科学灌溉、综防统治、适时机收等关键技术。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工程。重点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人工增雨消雹减灾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鹤壁粮食生产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及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扩大气象信息发布覆盖率。

(四)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以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保体系建设。

建设清洁能源和绿色农业工程。以推行循环农业为重点,提高农业废弃物回收和水资源再利用率,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促进农村户用沼气发展,鼓励养殖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废弃物兴建大中型沼气池,推行集中供沼,发展“猪沼果”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努力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

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控制高残毒、难分解物质的使用,防治化肥、农药污染,确保农产品使用安全。

推动农田生态林网和水利工程建设。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目标,以建设农田林网林业生态体系为重点,认真实施农田林网改造、农田防护、绿色通道等工程建设,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平原区以完善农田林网和廊道工程建设为主,形成标准化生态网络框架。丘陵区以发展经济林、速生林和行道林为主,提高林业产业比重。

实施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整治工程,以工程治沟、生物治坡、保护栽培为手段,以塘坝蓄水、田埂拦水、管道输水、地膜保水为途径,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示范区农田生态林网

(五)优化服务,增强示范区健康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分类指导,深化服务。依据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农民生产合作组织类型,分类指导,深化服务。在筹建、工商登记、生产经营、社会服务、品牌销售、农民权益等方面履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深化科技入户活动,建立农技人员联系合作组织制度,帮助种粮大户和合作组织更好地开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不断加强合作组织自身实力和运行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策倾斜,调动农民积极性。集中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标准田建设、配方施肥、农机具补贴等农业项目资金,向示范区重点倾斜。在沼气建设、乡村公路、农村卫生所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安排上对示范区优先安排,不断改善示范区生产、生活条件,使示范区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极大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制订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扶持力度,开展种粮状元、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标兵等评比和激励活动,在资金、税收、用地、供水、供电、科技、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帮助,为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产品标准,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指导农户进行生产,把好产品质量关。对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个标识认证的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六)推进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一支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农业人才队伍。以实施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等培训项目为支撑,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农业实用人才。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力争示范区内90%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项非农就业技能。支持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深造,进行知识更新和后续教育,引导加工企业向生产科研一体化发展,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国有企业下岗技术人员、农村经济能人创办、领办示范区食品加工企业。

七、投资安排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安排

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投资3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建设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治理,发展现代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三专一审”制度,即专人负责、专户储存、转账管理、定期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具体投资如下: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粮田项目10万亩,投资5000万元;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0万亩,投资300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5万亩,投资5000万元;节水灌溉项目5万亩,投资5000万元,共投资1.8亿元。

(2)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产业体系建设 ,投资5000万元 。

(3)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投资1000万元,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

(4)农业机械化建设:建成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质、节本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3000万元,使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5)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投资1000万元,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更加完善。

(6)农业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投资2000万元,农业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二)效益分析

浚县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农业增产、农业增收和社会效益提升等方面均获得显著成效。

土地产出率: 2009年,土地产出率2021.98元/亩。到2015年预计达到3000元/亩,年均增长8.6%,示范区土地利用率有大幅度提升。

劳动生产率:2009年,劳动生产率12443.18元,到2015年预计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6.7%,比2009年增长68.64%,

农民收入情况: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79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42元,较上年增长13.59%,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3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8%,农民人均收入绝对额比河南省和全国分别高出1123元、777元。到2015年预计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1.8%,比2009年增长68.64%,农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

八、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自律、文化搭台、科技支撑”的保障机制。根据示范区创建需求选派项目助理和科技特派员,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和管理服务。

一是成立以县长为组长,联系和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农业、财政、交通、水利、农机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示范区所在乡、镇成立相应创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导、落实。二是成立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服务小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具体负责园区规划、政策指导和重大课题的技术攻关等职能。

(二)创新机制,增强活力

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探索“种业公司+示范区”、“科研单位+示范区”、“合作社+示范区”、“粮食企业+示范区”等市场化运作机制,为示范区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机制,解决好制约粮食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探索建立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创新粮食产销机制;创新粮食生产的奖励补贴机制,逐步加大对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地土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创新粮食流通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机制,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三)建立有力的工作督察机制

要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示范区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对示范区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县直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表彰。对工作不积极、成效不明显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及支持不力、工作不到位的县直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通报批评,充分调动浚县上下服务、推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

加大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借助院校科技力量,解决好县农业科技瓶颈问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逐步建成以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大、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为重点的技术支撑体系。

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销组织、农民经纪人、农资经营业主等市场主体,发挥自己优势,为基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逐步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和知识农民创办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活动。

创建国家级玉米和省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中心、繁育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高产攻关技术示范中心,为粮食生产提供稳固的优质种源保证和技术支撑。鼓励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力度。

(五)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围绕优势农产品,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引用、修订与制定相结合,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骨干,以乡镇农产品质检机构为补充,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质检站(点)为依托,覆盖全县、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以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三级检测网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实现对重点农产品质量的快速、系统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健全以制度为保证、技术标准为基础、日常监管与例行监管相结合、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手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实行质量认证与品牌培育紧密结合,标识使用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紧密结合,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引导出口企业积极申报HACCP、ISO9001、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六)创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工程

建立“浚县国家级小麦新品种试验展示中心”。新建实验信息综合用房、温室、网室、仓库、晒场;对田间工程包括井泵配套、田间道路、护栏进行投资;增加必要的农机具、仪器设备。项目建成后,年展示10个农作物新品种,辐射面积600万亩。

建立玉米高产创建示范中心。建设一个集研究、示范和培训于一体的玉米生产创建示范中心,包括形成一个10人的玉米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队伍,建立一个面积在100亩的示范基地,一个能一次培训300人的培训设施,形成一个高标准的能更好服务于核心区建设的示范中心。

(七)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广开投入渠道,大力鼓励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国家、省有关农业资金和专项贷款,引进侨资、台资、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引导,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开放式农业投入新机制。

加大信贷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信贷增长率应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速度;加强农田水利、农村电力、流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产后服务项目中长期信贷投入,特别是兴办龙头企业和投资高新技术项目,要组织落实好各种专项贷款。同时,根据农业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和利润高低,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

(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

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引进现代物质装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实现产品档次和生产规模升级,加强与国外投资公司、跨国食品企业集团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和移植先进技术,提高示范区农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取自营进出口权,培植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速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

九、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编制依据

1、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及其附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农计发【2009】33号)

2、《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03】3号)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4、《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国科发社字【2007】112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4号)

6、《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国科发社字【2007】126号)

7、《中共鹤壁市委、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鹤发【2008】11号)

8、《浚县“十二五”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0年3月25日)

9、《浚县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10、《中共鹤壁市委、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鹤发【2008】11号)

11、《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浚政〔2007〕30号)

12、《浚县农业局关于关于印发浚县2006年-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的通知》(浚农【2005】24号)

13、《关于印发鹤壁市2009年玉米棉花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鹤农【2009】52号)

14、《浚县人民政府转发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浚政办【2008】40号)

15、《浚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农业局小麦高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浚政办〔2008〕48号)

16、《浚县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浚政办〔2009〕28号)

17、《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五万亩夏玉米高产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浚政办【2009】35号)

18、《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方案的通知》(浚政【2009】41号)

19、《浚县农业局 浚县财政局关于印发<浚县2007年4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浚农【2007】19号)

20、《浚县农业局2007年冬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浚农【2007】31号)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