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全文

《山东潍坊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全文

山东潍坊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一、发展回顾

寿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放大产业优势,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以蔬菜生产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稳步推进,示范区的农业建设延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我市蔬菜、粮食、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迅猛发展,已形成了85万亩蔬菜、70万亩粮食、10万亩海淡水养殖、5000多亩畜牧小区的产业格局。主要粮食作物、蔬菜等大宗农作物实现了连续增产,保证了主要农作物的有效供给。

农产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种子市场、农资市场、田马甜瓜市场等为代表的26处农贸专业化市场和575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新建的农产品物流园,总投资20亿元,占地3026亩,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的规模,目前,该市场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毕,并已交付使用,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农产品物流园的建成,必将进一步整合寿光农业资源,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10家,带动了20万户本市及周边地区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产业化、国际化经营。其中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金正食品有限公司、海惠集团有限公司、维多利集团、天成食品、金玉米公司、欧亚特菜等14家龙头企业进入省重点扶持的行列;田苑公司、赛维科技、东方誉源、洛城农发等55家龙头企业被审批为潍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建基地、创名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71万亩,有503种蔬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业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高举“绿色”、“科技”、“创新”旗帜的蔬菜博览会,自2000年创办至2010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进一步推动了寿光农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扩大了寿光在国内外的影响。前十一届菜博会共有80多个国家、地区和30多个省、区、市的领导、客商参会,参会总人数累计1100多万人,签订合资、合作、独资项目协议、合同953个,协议、合同签约额达826亿元。近年来,寿光在蔬菜高端产业方面不断创新突破,研发了甜瓜新品种4个,辣椒新品种2个,丝瓜新品种2个,茄子、西红柿等大路棚栽蔬菜品种正在研制过程中。寿光还完善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技服务体系,打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寿光模式”。2006年建立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创造性搭建了农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目前已发展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322家,涵盖全市14处镇(街道)、600多个村,初步构建了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开通了专家远程网络视频技术服务系统,“面对面”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问题3.2万多个,受益农民达16万户。

尽管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展参差不齐,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2、瓜菜制种、农产品出口以及精深加工等农业高端产业亟待加强。

3、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带动能力急需提升。

4、农技推广、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三大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5、农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农业结构急需进一步调整。

6、农业产业化、国际化优势急需进一步放大,品牌创建亟待加强。

7、环境污染、土地、水资源短缺等矛盾日益突出,需进一步治理。

二、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总要求,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拓宽增收渠道,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注重民生建设,改善农村生态,大力推进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示范农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均衡和谐新寿光。

(二)规划原则

1、完善机制,巩固基础;

2、因地制宜,优化结构;

3、重点突破,放大优势;

4、整合资源,集约节约;

5、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6、城乡一体,整体提升。

(三)总体目标

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粮食播种面积120万亩,总产65万吨,瓜菜播种面积90万亩,总产450万吨,水果总产12万吨,肉类总产1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00亿元和100亿元,年均增长9%;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0元,年均增长8%以上。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1、农业发展

(1)稳定粮食生产。要抓住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实施的时机,加大土地执法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粮田建设,改善农田设施,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十二五”期间,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15万公顷,粮田面积4万公顷、总产3亿公斤以上。

(2)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到201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调整到10:55:35,农业产值中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调整到75:25,种植业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调整到30:70。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到2015年,全市优势农产品生产总量占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占比达到80%以上;农产品出口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机械化稳步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出口创汇3项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积极扶持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农村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

(4)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完善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农村社会保险八大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5)繁荣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初级和精、深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力争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劳动力就业中介机构,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例。

2.农村生态环境

规划、整治小城镇和农村环境。要以农村住房建设为契机,严格功能分区,实现污染物、废弃物集中处理,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结合沼气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控制人畜粪便、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使其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到2015年,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镇(街办)和市级生态示范村镇,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造林绿化,改善农村生态。到“十二五”末,机械林场、弥河生态林场、丹河林场、巨淀湖林场等林场全面建成,农田林网、农村主要道路、居民点绿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力争3个镇(街办)达到省级示范镇标准,6个镇达到潍坊市级绿化示范镇标准,100个以上村达到潍坊市级绿化示范村标准。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制气、户用沼气等应用技术,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户用沼气、养殖场大中型沼气示范点,促进秸秆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三、规划重点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疏浚、整治弥河、丹河、桂河、益寿新河为重点的境内各条河道,加快南水北调“双王城水库”项目建设,推进寿北水网工程建设,串联小清河、弥河、丹河、桂河、益寿新河境内各大河流和引黄济青干渠,引水补源,遏制海水南侵,解决全市工业、农业用水困境。

2.加大农业综合开发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搞好农田水利及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增产粮食2万吨。要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品,逐步建立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3.推进农业现代化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这一主线,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要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大力发展高性能、多功能农业机械,解决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的配备问题,促进农机新技术和机具的示范推广。二要落实农机补贴各项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推进小麦、玉米、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三要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加强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分析评估,拓展农业服务领域,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

4、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对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不断改造升级,集中新建、规范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各类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大力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信息、运销服务,搞活农产品贸易流通。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以蔬菜、种子、农资、水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物流园为骨干、中小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支撑、大中小相结合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形成5个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

5、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健全市、镇(街办)、村三级科技、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业“110”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以农业信息网为基础平台,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领域,打造“中国北方农业科技信息港”,建成集网络视频咨询、作物病虫害智能解答、农产品网上展销交易、农业信息综合查询、“农民信箱”等九大系统于一体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形成立足寿光、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品牌。

到2015年,市、镇(街办)、村三级科技、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以“中国北方农业科技信息港”为主的农业服务平台,覆盖全市所有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

6、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市农监办统筹调度,镇街属地管理,村联防联治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检测机构为骨干,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及村级市场检测机构为补充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以市农业执法大队为主体的市镇两级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形成了全面覆盖、分级负责的监管体制。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继续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适度发展规模种植、养殖。采取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要稳步提高对农业的各项补贴,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寿光农业发展到今天,农村种植、养殖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仍然很大,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实现农业现代化跨越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结构。

1、主要粮食作物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同时要积极推进以寿中、寿北地区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升级改造,打造国家级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小麦、玉米要在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优质专用品种覆盖面,发展抗盐碱、抗虫、高蛋白品种的种植,改革农业生产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扩大饲料作物占农业产值的比重。

2、蔬菜生产

一是发展高端蔬菜园区。大力发展高标准蔬菜园区,14个镇(街办)每年要以发展不少于1000亩的速度,五年内建设100个以上的绿色、有机蔬菜园区,大幅度提高蔬菜品质。二是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加大对蔬菜种子的研发投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提高蔬菜良种国产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搞出10个以上蔬菜良种。以大型蔬菜种苗企业为主体组建中国蔬菜种业集团,建设蔬菜种子产业基地,搭建蔬菜种业发展平台,实现与国内知名科研单位、企业的强强联合,着力打造蔬菜种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30家以上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集约化育苗企业,初步形成以展示中心为依托,以各大育苗企业为节点的网络化生产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种苗示范推广基地。三是发展高端销售网络。采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流通方式,创新交易模式,打造安全、便捷、畅通、高效、诚信的高端农产品销售网络。提供特约定制、电话订购、配菜上门等服务,推动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同时积极发展园区定点配送和冷链物流,探索手机定购定点配送等新型销售模式,加快构建由基地向消费终端直接配送的销售网络。四是发展蔬菜品牌。加强对蔬菜园区的品牌培育与申报,年均新申报绿色、有机产品80个以上。同时不断强化品牌宣传,通过广告、展会或在大中城市设立单体品牌专卖店等形式,加大推销力度,进一步提高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发展蔬菜加工、出口。调整好温室、大田、精细、大路、保鲜、生食、加工蔬菜品种的种植结构,在扩大蔬菜加工、出口上做文章,减轻因国内蔬菜供过于求而产生的竞争压力,为寿光蔬菜创造更大的销售空间。

3、畜牧生产

一是在稳定生猪生产,加大鸡、鸭、鹅等禽类养殖的同时,大力发展牛(奶牛、肉牛)、羊、兔等食草型家畜的养殖,提高畜牧业占农业产业的比重。二是积极引进国外畜牧优良品种,改善寿光畜牧业品种结构,优化寿光畜产品出口结构。三是搞好水貂、蓝狐、鹌鹑、肉食狗等特种养殖。四是加快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提高畜产品质量。

4、水产品生产

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继续发展远洋捕捞业。要加快渔船、渔具更新改造步伐,进一步拓宽生产空间,向外海发展,向远洋要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优化养殖结构。在理顺产权关系基础上,充分调动渔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利用寿光沿海浅海、滩涂资源丰富,宜养面积大的特点,因地制宜,下大力气搞好沿海滩涂开发,加快渔业标准化基地和健康养殖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虾、蟹、贝、鱼类等“名、优、稀、特、新”水产品养殖,在养殖品种、养殖技术上搞革新,在提高品质上搞突破,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扩大其占水产业的比重,再造一个“海上寿光”。三是加快水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强化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的价值,拓展渔民增收空间。四是以羊口渔业中心港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齐鲁船老大”的优势,打造“北方水产品交易市场”。

(三) 改善农村生态,加强农村民生建设,促进农村和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围绕实现农业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农民就业增收的功能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多功能的拓展,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控害、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广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实现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农业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延伸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同时加强农村民生建设,促进农村和谐,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1、沼气建设

到2015年计划累计建沼气池4.5万户,占适宜农户的20%。在沼气建设上,一是完善投入机制,形成农民、企业、社会各界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突出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加大集约化畜禽养殖场、食品加工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规模化畜牧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在“沼液”综合应用、“沼渣”有机肥商品化生产方面实现突破。二是搞好示范带动,通过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努力培训一大批懂技术、有经验的农民技术员从事沼气建设管理工作,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三是完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市能源办为支撑,镇(街办)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加快沼气协会等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网络,推进沼气的产业化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切实推动农村沼气的推广应用。健全完善项目档案,全程跟踪,动态管理,逐步建起从上到下、全面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坚决纠正“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做法,严格把关,确保沼气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0万播亩,减少化肥用量5公斤/播亩(折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占应防治面积的60%,农药用量减少到0.12公斤/亩(折纯)。在面源污染防治上,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建立土壤肥力监测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测、配、产、供、施”系列化服务,基本解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不合理施肥现象,以减少化肥用量。二是积极推广秸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措施,大力调整施肥结构,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逐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蓄水、蓄肥能力。三是推广绿色控害技术。采取以虫治虫、以菌治病等措施,控制作物病虫害发生。采取安装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物理、化学方法控制病虫害发生。同时,要加强农业执法检查,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