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全文

《湖北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全文

第二章现状与发展条件

  2.1荆门市概况

2.1.1区位与地形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荆山余脉和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带,跨东经111°51’—113°29’、北纬30°28’—31°36’之间。北邻南漳、宜城、随州,西靠远安、当阳,南连荆州、潜江、天门,东接应城、安陆。南北长131公里,东西宽155公里。汉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东西两半。全市国土面积1240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67%,其中:山地3313.1平方公里,丘陵7473.4平方公里,平原湖区1613.8平方公里。

2.1.2自然资源

荆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9℃左右,最热的6-7月平均气温25.5℃,最冷的12-2月平均气温5.4℃,年均降雨1000mm左右,年蒸发量800~1200mm,日照时数1337~1786小时,雨水和光热资源适于各类作物的生长。

荆门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境内有4大水系:东为府环河水系,南为长湖水系,西为漳河水系,中为汉江水系。除汉江和长湖外,较大的河流有23条,中小湖泊58个。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0.1亿立方米。

2.1.3社会经济条件

2010年底,荆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299.8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8.46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30.0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5.10亿元、353.13亿元、231.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8.4∶31.7。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分别比地区生产总值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高35个和25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86.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2%,已成为仅次于石化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9.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2元。

2.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53.1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6.79%;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22.77亿元、77.52亿元、43.63亿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比重达到47.9%,比“十五”期末提高8个百分点。2010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106.74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5.66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武汉市。

2.2.1农业生产概况

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是全省最大的双低油菜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2010年荆门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259万吨、4.33万吨、36万吨、164.5万吨、37.72万吨。生猪出栏365.78万头,肉牛出栏12.24万头,羊出栏43.06万头,肉类总产量35.85万吨,家禽出笼4290.22万只,禽蛋总产量12.5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8.33万吨。

2.2.2生产条件

荆门市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有堤防、水库、泵站、涵闸、河坝等12万多处水利工程,其中各类水库553座(大型6座、中型27座、小型520座),形成了引、蓄、灌、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5%,旱涝保收面积22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8%,机电排灌面积164.5万亩。农区生产路网配套基本完善。

荆门市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全省领先,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40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8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02台,插秧机4505台,联合收割机9044台,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9768台、4466台、5562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末的51%提高到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机从业人员24.2万人,农机大户308户,农机专业合作社219个。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9架农用飞机投入营运,服务14个省市。

2010年底,全市清洁能源入户累计达到14.45万户,其中: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24万余口,大型沼气工程6处,年处理人畜粪便60多万吨,年产清洁能源—沼气3000多万立方米。建设了“猪—沼—鱼”、“猪—沼—果”、“猪—沼—菜”等一批循环农业模式,带动了生猪和稻、果、菜等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2.3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2.3.1资源禀赋良好

荆门市气候条件好,水土资源丰富,全市共有耕地383.5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05亩,居全省第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6亩;全市现有水域总面积近290万亩,其中可养殖面积120万亩,人均0.57亩,高出全省0.27亩。荆门市山、水、田兼具,水质优良,水资源丰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条件优越。

2.3.2政策环境优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强农惠农力度逐年加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为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湖北省响应中央号召,做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并提出将荆门市打造为“中国农谷”,引领湖北全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全省“三农”工作发挥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荆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来抓,提出并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市发展战略。湖北省农业厅与荆门市签署了共建现代农业强市合作备忘录。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业,为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3.3区位优势明显

荆门地处湖北省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武荆铁路横贯东西。汉江贯穿全境,引江济汉工程连接汉江和长江,构成一条水运捷径。宜(昌)黄(石)、汉(口)十(堰)高速与襄(樊)荆(州)、武(汉)荆(门)、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织成网。荆门市东距武汉天河机场180公里,北距襄樊机场90公里,西距宜昌三峡机场90公里。铁路大动脉、水上黄金道、公路大骨架、空中快速通道相互交汇,四通八达,交通优势明显。

2.3.4产业基础坚实

主要农产品量大质优,农业发展水平居湖北省前列。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2010年粮食商品率达到68%。荆门也是湖北省最大的双低油菜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单产居全省第一位),棉花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油料总产量居全省第3位(人均产量居全省第1位),水产品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6位,禽蛋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荆门市农产品品质优良,已建成京山桥米、钟祥双低油菜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010年,全市共有350个农产品取得并有效使用“三品一标”认证标志,其中,绿色食品59个,有机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27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集聚特色突出。2010年,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6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4:1提升到1.5:1。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产品36个。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被农业部授予“农业产业化行业十强龙头企业”称号。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趋势明显,钟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京山桥米产业园、沙洋食品加工产业园、中心城区食品加工产业园集聚企业近百家,实现工业产值206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先后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沙洋食品工业园被授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2.3.5示范经验丰富

荆门市敢于先行先试,在粮油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循环农业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示范经验。荆门市率先在全省“一袋米”工程建设中整市推进,建成优质稻基地200万亩;油菜生产拥有“全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门”的美誉;荆门市探索出的水稻和油菜“双免耕双直播”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荆门市是湖北省唯一整市推进的全国粮食机械化生产示范单位,也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拥有中南地区首家农用航空站,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以上百分点。荆门市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除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稻、猪-沼-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外,还形成了“猪(牛)—沼—菜(菇)”、虾稻连作、鱼鸭配套等循环农业模式,并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棉秆造板等秸秆利用方面做出了尝试。荆门市是湖北省第一家“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单位,已建设完成电话语音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电脑网络并建立起与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协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京山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县(信息服务型)。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2155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2.3.6科技支撑有力

荆门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市级设有农技推广中心和农科所,所有乡镇设有农技服务中心。全市推广了鄂中5号、扬两优6号等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以上;生猪、蛋鸡、肉鸡基本实现了良种化;渔业推广了斑点叉尾鮰、罗非鱼、克氏原鳌虾等新品种。病虫害机防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全程化学调控技术、轻简栽培技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荆门市水稻和油菜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和黄鳝、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荆门市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工程等培训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荆门市还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 2 3 4 5 6 7 8 9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