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全文

《湖北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全文

4.5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组建荆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搭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开门办院,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快现代种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生产、品种改良、地方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种子检测等五大环节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改善市县农技中心,乡镇、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使其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加速推广优良种子种苗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高效种养模式、农业节本增效、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综合防治、循环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围绕农民的技术需求,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参与式、培训式、带动式、示范式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加大技术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到田率。继续实施职业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程,培养一批植保机防手、沼气工、农机手、畜禽水产防疫员、农村经纪人等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面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实用人才带头人。

4.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生产性服务体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力量为补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条件建设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健全动物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督和人工屏障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

——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大产销衔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扶持“农超对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粮油仓储设施体系、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重点建设荆门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和粮食、饲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地专业批发市场。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给。

4.7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按照“村村有社”的目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增强服务和带动功能。抓好组织推进、组织示范、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和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引导合作社统一农资采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植保机防队等,显著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协会、中介组织之间实现强强联合,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每个县市区创建5-10个示范性合作社,市直各涉农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各培育扶持1至2个专业合作社,争取有80%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

——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县(市、区)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乡镇(街、办)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乡镇(街、办)建立土地承包档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薄,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培育一大批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户、专业村。

4.8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建立健全以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跟进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积极制定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操作手册和明白卡。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安全农业投入品,建设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和投入品使用记录,实行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终端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实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药、化肥、兽(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执行投入品登记制度、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构建以市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支撑,批发市场、收购点和基地质量安全综合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产地环境、投入品和农产品检测参数齐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扩大可追溯范围。按照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设立监管信息员,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监管。应用物联网、3G技术,通过二维码标识进行溯源。“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和各种标准化示范区全部纳入质量追溯范围,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农产品全部纳入质量追溯管理,上市销售农产品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通可追踪”。

4.9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推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强化农药监管,杜绝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减少化肥投入。在有条件的村逐步开展“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清洁家园工程试点,并总结模式,逐步在全市推广。

——促进种养有机结合。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推进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畜,促进种养结合。以沼气工程为纽带,推进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有机肥利用为纽带,发展猪-沼-肥-果(茶、菜、稻、鱼)等种养间循环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养殖业粪便加上种植业秸秆制成培养基,解决菌业生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

——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稻米精深加工,提高稻壳、碎米、米糠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其利用价值。支持油脂加工企业发展饼粕深加工,利用生产中产生的油脚和皂脚提取甘油、甾醇等深加工产品,对“双低”油菜加工中生产的废水回收利用,并对油脂废弃循环利用,生产生物柴油。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对加工废弃物的深加工。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不断实现林业资源向森工、家具等产品的深度转化,支持森工企业做好小径材、林业加工“三剩物”(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造材剩余物)的综合利用。

4.10拓展农业功能

——增强生态涵养功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保护水源为重点,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与河道、湖泊生态整治,增强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以扩大森林面积为重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工程,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配置效率,着力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继续办好“荆门油菜花节”和“屈家岭桃花节”等农业旅游节,培植假日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基地。沙洋县依托“油菜花”品牌,重点建设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和“自然生态之乡”正中水镇。京山县围绕大洪山、虎爪山、太子山森林公园长廊,开发林业旅游项目。漳河新区加强对漳河风景区的农业资源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保护漳河生态环境。钟祥市抓好名镇名村建设,鼓励农家乐连片经营,支持彭墩村建设成为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掇刀区重点发展集现代农业示范、农业科研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喜民园及其207国道沿线花卉苗木长廊等生态旅游。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观光农业带。

——传承农耕文化。把屈家岭农耕文化遗址放在全国重点文物展示圈中谋划,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屈家岭文化遗址为中心的主题公园板块。深入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